Monday, March 25, 2013

華人=漢人?


華人=漢人?是咩?那麽我來説說華人是不是漢人。

圖為華人真正的民族服飾 - 漢服,直身

華人的全名叫華夏人而他的家人親戚都屬「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麽?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華夏」產生于黃帝的「華」部落以及炎帝的「夏」部落的結盟。他們的後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這兩個部落的名其實來自于他們所在的地域得名那就是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這一區就是中原,這從《尚書•周書•武成》可看到。《尚書•周書•武成》曰:“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裡的蠻貊是稱南方和北方落後部族也亦泛指四方落後部族。

所以中原地區這裏建的國也叫中國。這個可從古書看到。《釋詁》雲:“夏,大也。故大國曰「華夏」。華夏謂中國也”。《說文·文部》:“「華,榮」。 「夏,中國之人」。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這裡,我們看得到,華夏人=中國人。

中國的地域概念從最初炎黃的中原地區,最終定型于長城内的九州十八郡。我們必須知道,修築長城是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犯長城内的人而成内的人就是華夏人。1644年,滿洲清軍入關,而他們入關第一要事就是頒佈《剔髮易服》,強制所有漢人剃滿人頭飾,著滿人服飾而違令者斬。顧炎武在當時爲此事寫了《髡發》而裏頭有一句:“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禿。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辛亥革命時,九州十八郡,只要每州每郡革命成功,報章將大肆報道,這些地方已“光復”。“光復”?可去想想爲何用光復這個字眼。翻翻詞典可知,光復的意思是收回失去的領土,也指恢復已亡的國家。1910年,孫中山在舊金山對華僑演講成説過,“我中國已被滅於滿洲二百六十餘年,我華人今日乃亡國遺民,無國家之保護,到處受人苛待。 ……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實行革命,廢除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不可也”。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大概已有個概念就是,華人=中國人=漢人。

問題來了,漢人一定是華人?漢人原是他稱而非自稱而自稱通常都是用華夏人。宋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據漢時匈奴謂中國人為秦人,至唐及國朝(宋朝)則謂中國為漢,如漢兒、漢人之類,皆習故而言”。其實,“漢人”的稱謂的岀現可能更早。 《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引東漢未年蔡邕奏文有“漢人逋逃為鮮卑謀主”句。在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稱中國人或中原人為漢人已不用懷疑,如《北史文宣皇后李氏傳》有“漢婦人”,《楊愔傳》有“漢老嫗”、 “漢輩”, 《北齊書高昂傳》有“漢兵”,《高德政傳》有“漢人”。後來,漢人變成中國人的自稱。

華人=中國人=漢人 的概念,從古到民國初期是沒有什麽好爭論但“中國人”一詞在現今已成了一個人的國籍稱號。是持有大陸身份證的人所有。漢人=華人本來不應該有問題但問題還是出現了。問題開始出現于民國,後來的共和國政府把這個問題嚴重化。他們爲了政治需要,創造了具有政治籌碼的“中華民族”政治概念。而爲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不惜犧牲民族文化本位,借用教育來灌輸他們的政治理念給無辜的下一代。

華人的文化就是華夏文化也就是漢文化。華人文化最基本就是衣冠禮樂,《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衣冠是一個民族的面貌象徵,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時,華人已定下了交領右衽,寬衣博帶的衣冠形式。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可見衣冠的重要性。

禮樂也在同一時出現,完整全備于周代,所以才有了《周禮》和《禮記》。過後的華人朝代禮樂都依據這兩本為准。禮樂是教化民衆維持社會次序的系統,我們所知道的長幼尊敬就是禮樂教化的結果。就因爲注重衣冠禮樂的文化,以及此文明優越性,周邊個國也間接的受到華夏文明的洗禮而華夏大地也叫衣冠上國,禮樂之邦。

結論是什麽?結論就是華人=漢人,漢人=華人。不然我現在用的華文字幹嘛稱為漢字漢文,不然幹嘛你我現在用的華語也叫漢語(漢語其實包括了方言而我們平常用來交談的“華語”其實是北京官話,也是方言)?如果漢人≠華人那麽學術殿堂裡漢學科是在學什麽?

要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華人?有漢姓,承認華夏文化為自家文化(關鍵)和敬天法祖,你就是華人。若還不確定那麽就去看族譜,家譜或祖先的墓碑,若顯示祖先來自于九州十八郡,你就不用再懷疑自己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