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07, 2010

圖說明初至滿清初期之漢文化興旺與滅亡的故事

取之于明華堂鈡先生的大作《圖解中國從明初到共和國的故事》。在此文章裏,我只會從元末說到滿清初期(1367年 - 1645年)以傳達我想傳達的信息,那就是漢文化的興旺與滅亡的故事。希望大家會喜歡 :D

----------------------------------------------------------------------------------------------------------------------------

傳自明華堂鈡先生的大作:

 


明朝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

是中國最近代,最純粹的漢文化時代,至今仍遺留著大量印象,

並滲透在中國文化以及我們生活中各個微小的細節當中。
明代的衣冠服飾,人文思想,商业的繁華,在與西方交流中所表現出的“拿來主義”。。。等等

。。。從14世紀到17世紀,明代透露著中國文明近代的一種發展方向與趨勢。

更有趣的是明代的歷史,與共和國目前爲止所走過的歷程更是如此的相似。
從驅趕外族,恢復秩序,建立全國性統一政權,到收拾殘墙敗瓦,飢鴻遍野的爛攤子....

民族的恢復,文明的逐步走强....

通過明代的中國歷史展示出中國人自古不變,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

《开篇》

畫面清晰的顯示著萬里長城,兩支軍隊正在長城外激戰,

其中擧著明字旗的一方趕退了擧著元字旗的一方,暗示著中國再次回歸到中原政權;

在重重山脈,長城内,是寧靜的宮殿与莊嚴的華表,暗示著在明朝的强盛下,

中國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為未來260年間,中國的恢復,漢文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

处处開满著梅花,象徵著中國堅韌的民族精神。

梅林下一僧人。

-----------------------------------------------------------------

《明初》

經歷了蒙古元朝以及連年的戰亂后,留下一個爛攤子,國家早已殘破不堪,  处处破墻敗瓦,民不聊生;新的明政權的首要任務便是回復生産與社會秩序(有史可考);
 圖為一名官員,來到一破落的村鎮,难民一湧而上。


《發放農具與賑粮》
官員發放農具與賑粮,幫助农民恢復生產(有史可考)


《豐收》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恢復后,農業生產逐渐恢復;
 畫中,山脉上乃長城,百姓在城外務農。


《狀元高中,游街誇官》 

 農業的恢复后,文治社會與科舉仕途也逐漸恢復;
 
畫中狀元郎帽插金花,十字披紅,衣錦而至,路人有做揖祝賀者,也有心理嫉妒者;
 
大人都舉著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日後都象馬上的狀元一般;
 
畫的最右邊,是一衣著貧困的女子,路人紛紛向她報喜,她的夫君終於功名而歸

紡織場》 

紡織業,是明代商品經濟形成的過程中率先興起的關鍵領域(有史可考);
 場主正向夫人暢談自己的雄心壯志。



寳船廠 

畫為一造船廠,遠處是規模龐大的大福船;
 
明代海上貿易與航海事業發達,永樂年起,鄭和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先後七下西洋(1405年 - 1433年);
 
宣德始因耗費國力,而不再下西洋;成化起鑑於東南倭患嚴重而實行海禁;
 
嘉靖起,抗倭取得關鍵勝利,同時意識到海貿對於提高國家收入的至關作用,
 
隆慶起正式取消海禁,此後百年,中國海貿始終全開,
 
至明末時,中國商人足跡已遍布東亞,南亞。

《神機營》

畫面為工人們在製作格式火器;前者正在製作鳥銃,遠處者正在製作佛朗機炮,暗示以下一段歷史;明初(永樂年間) 明朝正式組建“神機營”,一個專門從事獨立炮兵的兵種與火器研究的部門,一直至明末,仍在軍事上持續發揮作用,推動著中國軍事武器的發展;如有載,明朝中期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薊軍,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郎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炮)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而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炮2門,鳥銃4桿,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砲... 使用槍砲等火器的士兵已佔編制總數的50%左右;以展現出中國以及世界軍事的近代發展趨勢。

城市的夜景》 

兩位文人在樓閣上眺望城市的夜景;
 
市已發展至城外,各式鬧市店鋪酒樓,徹夜;
 
經過了恢復,直至此時,中國經濟有了新的飛躍,中華文明生機勃勃。

東林書院  

圖為東林書院開院之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晚明時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
 
促使民間與知識分子們作出相應的反應;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罷黜裡居的顧憲成,
 
偕弟允成,及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葉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錢一本等人,
 
重開東林書院,聚眾講學,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各三日;
 
指陳時弊,裁量人物,銳意圖新,自稱“東林人”,引起朝野傾慕,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對當時中國的思想屆影響極深。
 
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
 
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
 
明末東林黨,复社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實踐活動,是中國社會向近代轉型的必要條件;
 
與經濟上發展與倒退的矛盾相似,晚明時期,政治上也表現為進步與腐敗的激烈鬥爭。



抗倭援朝出征》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結束歷時七年抗倭援朝鮮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
 
歷經戰與和的反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由於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
 
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打擊;
 
也由於此役,打出了中日之間 300多年的和平。


農民起義(1640年-1645年)》 

圖中田地乾枯,無以為耕,饑民無以為生;
 
闖王李自成起義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號召;
 
明末政治混亂,積重難返,官僚階級腐敗無能;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烈;
 
黃河流域時逢持續二十年的罕見大旱災,蝗災,飢荒,終於激發了陝西饑民的大起義。

崇禎煤山自縊》 

1644年,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辰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
 
崇禎帝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以身殉社稷,享年三十三歲;
 
其袖中遺書道,“朕自登極一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
 
朕雖德薄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喪心誤我,非朕之罪。
 
每撫心自揣,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朕死無面目見二祖,列宗於地下。
 
今朕去衣冠,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以報天下蒼生重徵濫斂之苦。
 
若賊中有忠義豪傑之士,代朕將文官盡戮,武將全誅,甚勿傷朕百姓一人也。”


《漢奸引路,满清入関》

1644年,在長城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爲了報復李自成的殺父之仇,放滿清軍隊入関。
-------------------------------------------------------------------------
江陰抗剃髮保衛戰》 

城上市民揮動著“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旗幟;
  1645
年,滿清頒布剃髮令後,江陰(在今江蘇)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
 
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進行反清鬥爭。
 
滿清先後調動二十四萬軍隊攻城,江陰人民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
 
擊斃清三王十八將,清軍死傷過十萬。

《江陰抗剃髮保衛戰》裏,軍民雖英勇抗敵但滿清軍隊最後還是破城而入,全城屠戮。滿清此舉動是爲了逼迫漢人屈服于滿清的統治和滿清帶來的滿州文化(剃髮綁辮子與旗袍馬褂)。

像江陰這樣的反抗在全中國都有發生過而結果都是于悲劇收場。其中的悲劇就有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而這兩都是其中最有名的大屠殺。这种慘不忍道的鎮壓在中國進行了十年之久而最保守的統計,整整3千萬余人犧牲。經過这番血腥的過程後漢人才逼不得已的放棄自己文化而穿上旗袍馬褂和剃頭髮綁辮子。

我們會問,爲何他們不乖乖服從?

這是因爲,我們祖先明白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傳統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魄。缺一的話,那個民族就滅亡了。所以他們才爲了保衛漢文化,爲了抗議滿清的強迫性服從滿人文化而抗爭到最後一人。

我們常說南京大屠殺日軍沒人性,很殘酷,1998年伊拉克軍隊對庫爾德人進行的屠殺是不人道,那麽滿清對漢人做的這一切不也是沒人性,殘酷和不人道嗎?

我逼你放棄你所擁有的東西,我被捕,我逼你放棄的東西,你自然而然想要找回。這個道理誰都懂而我也不例外。那麽,我想找回什麽呢?我想找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找回應當屬於我們華人的知產,漢文化。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歷史不該被遺忘。正視歷史,才能正確的評價現在。

你應該也會對此文章有興趣:

2 comments:

Zack Loh said...

所以说,现在的人很搞笑
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喔!民族主义”
提满清罪过--“Zomok贬低他族文化”
说自己族人的风光事迹--“大汉沙文主义”
支持汉本位--“种族极端主义”

反观...
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Zomok你们这些人这样狭义的,人家拜下又不会死”
说南京大屠杀--“死小日本”
被友族同胞打枪--“马来X"
提513事件--“无论如何都要找出真相!”

摇头~~

秋@京 said...

想想祖先这样坚持的捍卫自己的文化遗产而牺牲,再看看现在的大家对历史的无知和文化的漠视,真叫人惋惜。

历史虽然不能改写,但我们仍然还能尽自己的力量唤醒大家,让大家也和我们一样有个机会了解我们的根。

加油!